簡介
崇安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位於陵川縣城中的臥龍崗上,居高臨下,俯瞰全城,為陵川大寺之首。歷經重修和擴建,崇安寺現存主要建築為明、清遺物,但也部分地保留著宋、金原作。兩側為鐘樓二樓,鐘樓內現存宋崇寧年間所鑄一大鐵鐘,上飾文字和花紋,中軸線一進院為過殿,兩側為東西插花樓,東插花樓毀於抗戰前兵火。二進院為大雄寶殿,面闊五間,進深六架椽,屋頂形制分別為單檐歇山頂和懸山頂,大雄寶殿後有一隨唐浮雕石佛龕,為一佛二弟子。
檔案
崇安寺建築崇安寺(第六批國保)
地址:陵川縣城中心的臥龍崗上
崇安寺坐北朝南,二進院落,創建年代無考,從現存建築結構看,大部分為明、清遺物,部分構件仍保留著宋、金、元特徵。整個寺院占地4380平方米。主要建築為山門、過殿、大雄寶殿、西插花樓。
山門系明代建築,明間青石門框為宋代嘉祐年間製作。過殿為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建築,殿前有大型月台。
西插花樓為樓閣式建築,平面方形,面寬、進深均三間,二層三重檐,歇山頂,具有元代風格 。
大雄寶殿為五間單檐懸山建築。殿龕內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浮雕石刻,為隋唐作品。
寺內保存宋慶曆、金貞元、明清時期的碑碣十幾通;宋徽宗崇寧元年(1102年)所鑄鐵鐘一口。
建築特色
大雄寶殿崇安寺,古稱凌煙寺,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西北的臥龍崗上,大有居高臨下,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,“先有崇安,後有陵川”的遠古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。
崇安寺的創始年代已無從稽考,唐初原名為“丈八佛寺”,宋太平興國元年(公元976年)敕命為崇安寺,此外古代並有"凌煙寺"之稱。由於歷代重修和增建,從現存建築來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,但也部分地保留著宋、金原作。主要建築山門、鐘鼓二樓。
山門位於中軸線前,系明代建築,面寬五間,進深六架椽,平面形制為長方形,屋頂形制為二層三重檐歇山頂,房坡為灰色筒板瓦鋪制,正脊為彩色龍吻圖案對峙,彩色琉璃剪邊。山門一層檐下,南面懸有"行山鍾秀"四個大字,北下懸有“留月棲雲”四個大字。此樓雖改建於明代,但大門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門框,門框上還刻著"嘉佑辛丑六月三日"等字樣,殿內有宋碑一通,院內金、明、清碑共十三通。
鐘鼓二樓位於中軸線山門兩側,左為鐘樓,右為鼓樓,均為重檐歇山頂,彩色琉璃剪邊。鐘樓內懸有宋代大鐵鐘一個,鑄於宋徽宗崇寧元年,鍾高一百九十八公分,徑長一百六十四公分,上面鑄有文字和方格紋,是現存最大的一個鐵鐘。鼓樓內原懸有大鼓一面,清代已經毀。
2006年05月25日, 崇安寺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,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
歷史
為陵川大寺之首。隋開皇十六年(596)佛事開禁時,這裡就比較繁盛。創建年代無從稽考,唐初原名丈八佛寺,宋太平興國元年(976年) 命為“崇安寺”。崇安寺建築宏大,氣勢雄偉,經過全面修繕,重現它故有的風姿,成為陵川一著名旅遊景點。崇安寺最壯美的建築首推山門古陵樓。相傳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的陵墓就在樓下。寺東部的鐘樓內有一隻六尺高、口圍一丈五尺有餘,重約萬斤的大鐵鐘,為寺之瑰寶。傳說這口鐘撞起來,聲波可達三十里。
當地甚至有“先有崇安,後有陵川”的謠語出現一種說法,認為陵川得名於崇安寺旁的石勒陵墓。史載,石勒死後夜葬於山谷,世人莫知其所,於是傳說石勒葬於陵川縣城西北角處的崇安寺門東側,又有人說葬在崇安寺的佛座之下。陵川籍的文學家郝經有詩道:“都門長嘯氣憑陵,瓜割中原霸業興。夜葬山間人不見,至今猶有守墳僧。”
西插花樓 兩層三檐,設平座勾欄,是清代樓閣建築的精品;東插花樓毀於日軍之手.
崇安寺院內寬闊宏敞,殿宇莊嚴精美,全寺共分兩進院,進入大門,第一院為過殿面寬五間,進深六架椽, 單檐九脊歇山頂,彩色琉璃剪邊,東西各有配房十一間,其兩側原有兩座插花樓東西對峙,東插花樓抗戰前被火燒,現僅存西插花樓一座;此樓重檐歇山頂,彩色琉璃剪邊,結構甚為精巧,是寺內重要的建築之一。二進院正殿面寬五間,進深八架椽,單檐懸山頂,彩色琉璃剪邊,結構莊重典雅,東西各有廊房七間,西廊房上嵌有金貞元碑一通。正殿後有“甘露寺”一座,供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,據考證為唐代作品,現雖已風雨剝蝕,但栩栩如生,可以略見其藝術手法之高。
本寺為古澤州境內規模最大的樓閣式建築,也是現存不多的隋唐高台式建築之一。